丧葬礼仪与殡葬改革

【编者按】“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丧祭之礼自古以来在礼乐文明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在古代先贤心目中,丧礼、祭礼等安顿死亡的礼仪比其他处理日常生活的礼仪更为重要。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甚至将重视祭丧之礼视为道德涵养最重要的手段。

死亡是人生大事,是亲人的生离死别,因此丧礼是生命意义的终极体现形式。然而,近年来一些地区反复发生严重伤害逝者尊严和生者感情的事件,如河南周口平坟、江西上饶强制集中销毁五千口棺材,以及时有所闻的强行起棺焚棺等。有学者认为,现行相关规定注重了经济考量,而在人文关怀上有所遗漏;仅具有工具理性,而在价值理性上有所缺乏;对于“丧葬”这一重要人生礼仪的价值意义缺乏认知与表达。

时下恰逢国家《殡葬管理条例》面临修订的大背景,多位关注这一话题的相关领域学者与专家就丧葬礼仪与殡葬改革投书“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就中华传统丧礼中的人文关怀和当代价值、目前殡葬业管理的理念误区、殡葬服务业应如何彰显人的尊严、海外华人在中华传统丧葬礼仪传承与转化方面的经验等方面进行研讨。

丧葬礼仪与殡葬改革

1960年出土于上海的明代潘允徵墓木仪仗俑群,现藏上海博物馆。

传统丧葬礼仪的破坏,使得传统道德礼义的衰落变得雪上加霜。当前殡葬改革的主要问题有:

1、行政命令,依法强制。殡葬改革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目前采取的是政和刑的治理方法,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从2018年4月起,上饶市正式推开殡葬改革,提出要打好殡葬改革硬仗,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到今年年底每个村都有公益性墓地;扎实做好通道沿线的整治工作,确保可视范围内没有乱埋乱葬坟墓;大力推进绿色殡葬,确保2020年年底之前全市火化率达到100%。收缴焚烧、强行起棺、严厉打击取缔非法生产、销售棺材并遏制土葬用品流通……为完成上述目标,上饶下辖12个县区相继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该市至少收缴、焚烧5000余副棺木,有运动式执法之嫌,貌似在全市形成了一场殡葬改革“竞赛”。另一方面,还有可能存在殡葬产业的垄断现象,还有就是节省占地指标,然后再去卖地。这我们想起周口“平坟运动”,当时所谓的“平坟复耕”留下了很大的后遗症。历史经验教训证明,如果只靠政令刑罚治国,是行不通的。

2、一刀切,忽视多样差别性。在这轮丧葬改革中,如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致全县城乡居民群众的一封公开信》中说:“2018年6月15日前,全面完成棺木收缴,实现棺木处理‘三无’目标:即群众家中无棺木存放,从业人员无棺木工匠,流通市场无棺木销售。”“今年7月,全县将集中开展 ‘零点行动’,全县范围内不分身份、不分地域,亡故人员遗体一律火化。”2016年2月24日,广州陆丰市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殡葬管理工作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邱晋雄出席会议并作了讲话,指出要严格按照汕尾市《关于汕尾市殡葬管理工作责任追究的意见》和陆丰市《关于殡改火化“一刀切”问责工作的通知》两级文件的要求,认真贯彻汕尾市委、市政府遗体火化“一刀切”政策。这种“一刀切”政策会造成一些问题。中国地大,各地无论经济还是社会、文化,差别很大,切忌一刀切,应该考虑年龄不同、埋葬地点不同、文化教育水平、民族不同、信仰不同等因素,有差别的对待。

3、简单粗暴。2014年3月,安徽安庆下发通知实施殡葬改革,要求从6月1日起,全市城乡居民死亡后按规定火化,许多老人为了赶在火葬推行之前入土为安纷纷自杀,至少有6位老人自杀身亡。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让花了大半辈子心学,备有棺木数十年的老人心里无法承受;政策推行过于猛烈,而宣传、教育不到位;强行限期收缴棺木,直接刺激老人;当地重土葬的传统习俗也令老人心结难解。还有在贵州某些地方,死了人之后,亲人完全不办丧事,偷偷挖个坑把死人埋起来,也不起坟头。他们怕一旦被发现尸体会被泼汽油烧。这无论如何对死者及其家庭而言,一点生命的尊严都没有。而《殡葬管理条例》第一条则申明:“为了加强殡葬管理,推行殡葬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殡葬管理和殡葬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对于这项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和民俗传统的重大决策,还是应当通过公众听证、专家论证、合法性评估、集体讨论等环节,然后再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分步推进。而不是一拍脑瓜,起草个文件,成立一个工作小组,在没有考虑老百姓的情感、心理和社会风俗习惯与历史文化传统等,就大张旗鼓地推行。

4、破坏公序良俗,不懂以礼正俗。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就是说民间社会经过几千年教化所形成的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是难能可贵的了,国家治理要尊重和奖励,而不能笼统地都看成是封建迷信,陈规陋俗。中国传统社会礼与俗密不可分,有同有异。礼是成文,经过国家制定,能使大家共同执行的,具有统一性、社会性;而俗则是民间百姓日用而不知一般的习俗,是因地因人而自然形成的习惯性行为模式与思想观念,具有多样性、地域性。礼是范围人心,引导大众为善的;而俗则是有善的,也有不善的,所以应该“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礼记·曲礼上》) 通过礼教来匡正民间不良风俗习惯,因为礼具有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的功能,移风易俗必须以礼为手段、为标准。现在不分陋俗和良俗,乡村振兴何处谈起?

关于重视发掘保存传统丧礼中的人文价值的几点思考:

1、以仁为本的价值基础。

传统治道是德、礼、政、刑一套治理体系,其中德为根本之根本。这个“德”其实就是以“仁”为核心的儒家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传统治道的价值基础,也是后来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王霸结合的国家治理模式的价值基础。换句话说,这模式有一套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这就是以仁为核心,与义礼智忠信等构成的一套核心价值体系。今天,我们应该继承这一套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建立其上立体网络的综合治理模式,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德礼政刑的治理模式。

《论语·为政》篇中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朱熹在做注的时候,讲这个“政”是“为治之具”,“刑”是“辅治之法”,然后德礼是治道之本,而德又是礼之本,那就是在这四者的关系是一个价值层级,其中德是根本之根本,然后德礼合起来是政刑的根本。就是说治道应该是以道德教化为主,以政令刑罚为辅,然后道德教化是以德礼为主,而在德礼当中德又是根本的根本。而当今治道类似于秦制,只讲政刑,不讲德礼。虽然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提法,但实际上是把道德放在与法治平行,为法治补充的地位。所谓的“殡葬改革”,作为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传统上属于移风易俗,礼治教化的范畴,不能以简单的行政命令和法令强制。

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乐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但不是一成不变的,《论语·为政》载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就是说礼仪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有继承有变革,有减损有增益,即因革损益之道。礼乐因革损益,就是不泥于古,不流于俗,随时制宜,各得其当。对于丧葬礼仪礼俗,随着时代变化,需要变化,应该是以因革损益的方式,有步骤,循序渐进,和风细雨的进行。丧葬礼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道德是其内在精神,在改革丧葬礼仪礼俗时不能伤及道德之根脉,以护持和维系伦理秩序。

4、君子行礼,不求变俗。“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礼记·曲礼下》),君子应该以礼正俗,以礼驭俗,因俗行礼,不能简单地以礼代俗。对于礼与俗的一致之处,凡与礼的精神不悖逆的习俗是可以存在和被尊重的,不能以礼代俗。《礼记·王制》也提出了“修其教,不易其俗”的“因俗而治”的原则。其实,法家制订法律时都考虑到了民情风俗问题。《商君书·算地》说:“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意思是说,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通过考察民情风俗来立法,就能把国家治理好;弄清国家的根本在耕战,就能制定出适合的国策。如果不考察时俗民风,不考虑立国根本,那么法令制定了民众也会混乱,政事繁多也会功效甚微。《商君书·壹言》还有类似表述:“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故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就是说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不效法古代,不拘守现状,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确立政策,考察社会风俗来制定法令。所以法令的制定不考察民情就不会成功,政策的确立适应形势推行起来就不会被抵触。

丧葬礼仪,你知道多少

丧葬文化,在中国,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对于家乡的丧葬习俗,你知道多少呢?

丧葬礼仪

首先断气的时候烧纸钱,三斤六两,不能多不能少,寿衣很讲究,每个地方不同,头发胡子都要剃了,如果逝者父母健在,逝者要戴孝,镶的牙要拔了,入棺时棺木先用石蜡过一遍,然后松香过一遍,在铺上草灰,五谷杂粮,在然后用草纸一张一张铺满棺材里面,一张叠一张的一半,呈菱形,叠三层,之后用白纸叠,同样三层,然后就可以将逝者抬入棺木,眉心要对着棺木的中线,不能歪,断气时烧的纸钱要用袋子装好放入棺木,然后用五色线铺在棺木上。

然后就是写挽联,打纸,写牌位,等等!

守灵,棺木之下的长明灯不能熄灭,灵位前的香火不能断,守灵守的就是这个。

之后是做道场!以我们这边为例,一般停丧7-15天。

首先第一天或者第二天晚上开路,开完路绕棺,逝者直系后代手捧隐魂幡在前,灵位在后,跟在道士后面,围着棺木旋转,转一圈磕一个头。

看好日子以后,出殡的头三天,开始起坛,请灶王,起经,上表,晚上念经。

第二天早上4-5点左右做早朝,上奏,中午就是至亲来祭逝者,各种祭法不同,1-2点午朝,晚上7-8点晚朝,10点左右招亡,然后念经,3-4点早朝,然后发丧,发完丧之后开天门,燃天,天明之后出殡,按照算好的时辰入土就好了,家里要拜忏,烧灵,法事完毕。

入行19年的殡葬礼仪师:希望大家不再顾忌这个职业

“如果你结婚,会邀请我吗?”陆晓君问道。

“我自己会,但也会考虑家里人的意见。”身旁的人沉默了一会儿,回答道。

陆晓君是广州市殡仪馆的礼仪师,负责为逝者举行告别仪式。43岁的她,已在殡葬行业度过了19年时光。

每年,广州市殡仪馆会为约3.5万名逝者送行。19年来,陆晓君主持的丧礼,她已记不清有多少场了。而自己接到的婚礼邀请,她掰着手指头能数清。

“同样是人生大事,没想到差别会这么大。”陆晓君苦笑说,“心里难免失落,但能理解朋友们的顾虑。”尽管这样,陆晓君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让逝者安然离去,让生者得到慰藉,这是一件行善积德的事情。”

刚入职时害怕自己摘下近视镜

陆晓君是地道的广州人。进入殡葬行业前,她在一家外资企业从事行政工作,每月领着不错的薪水。后来,她觉得这份工作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一直想做业务这块,对行政工作的兴趣不大。”

1999年,广州市民政局公开招聘一批殡葬工作人员。抱着做业务的想法,陆晓君从外企辞职,来到广州市殡仪馆,成为一名殡葬职工。

得知女儿要去殡仪行业,陆晓君的父母并不支持。陆晓君说:“他们的传统观念重,担心我会承受很大压力。当时广州殡葬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可以提供一个很大的成长空间,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投身其中。”

然而,上班第二天,陆晓君就遇到了考验。

当时,殡仪馆组织入职新人去参观遗体。“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遗体,内心很害怕。”陆晓君紧紧跟着参观人群,走到距离遗体两米多远的地方,她摘下近视眼镜,这样就看不清遗体的真实面容。

晚上值班,黑暗袭来的恐惧、紧张,让这个年轻的小姑娘觉得特别难熬,那些不眠的夜晚,时间总过得特别漫长。

然而,陆晓君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作为一名殡葬从业者,我做的是帮助人的工作,这份工作很有意义,有什么好害怕的。”

每每想到这里,她的心里就充满了力量,也有了继续前行的信心。

她铺满了鲜花以减少孩子的恐惧感

为逝者化妆、布置灵堂、与家属确认逝者身份、主持告别会……在一些人眼中,陆晓君的职业过于特殊,甚至会引来异样的目光。

刚来殡仪馆工作的时候,陆晓君的一个朋友即将结婚。她打电话给对方道喜,一开始,对方还很热情,邀请她到时候去参加婚礼。后来,朋友得知她在殡仪馆工作,便再也没提邀请她参加婚礼的事。“过了很久,朋友才告诉我,其家里人不让我去参加。”

曾经有一次,陆晓君和朋友聚餐。饭桌上,朋友无意间说道:“家里孩子还小,不能来陪你一起吃饭了。”听了这番话,陆晓君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谈起这些往事,陆晓君依然会觉得失落。她不愿意想起这些不开心的经历,希望给人传递的是满满正能量。她相信,只要自己把工作做好,那些不理解的人,终有一天会被她打动。

一场告别仪式可能只有短短半个小时,但对于陆晓君而言,需要花好几个小时来准备。“压力非常大,不能有半点差错。”陆晓君说。

让陆晓君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殡仪馆为一位年轻逝者举行告别仪式。由于发生交通事故,逝者全身被烧焦,整个遗体缩成一团。

看到送别人群中有小孩,担心给孩子心理造成影响,陆晓君打算先跟家属商量。还没等她说完,情绪激动的家属就骂了过来:“难道孩子还不能见他爸最后一面吗?”

陆晓君和同事们耐心给家属解释,先带了几个家属进去辨认遗体,在家属觉得合适的时候,再让孩子进来告别厅。后来,陆晓君在遗体上铺满了鲜花,尽量减少孩子的恐惧感,圆了孩子送别父亲的愿望,家属也为之前的行为道歉。

还有一次,在主持一位老人的告别会时,老人的几个子女希望能够敬献款式不同的花圈,而当时殡仪馆的花圈都是统一样式的。

“既然家属有这样的需求,我们就要想办法满足。”陆晓君和同事们多方努力,最终设计出让家属满意的花圈。此后,这个家庭相继有老人去世,都是由陆晓君负责告别会。她还清楚记得,逝者家属握着她的手说:“晓君啊,我们家老人就交给你了。”

这份嘱托,也让陆晓君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

陆晓君深有感触:“对于我们而言,这可能只是千万场告别仪式的其中一场,而对于逝者亲人来说,这却是他们整个家族的大事。通过我们的真诚服务,能够让逝者圆满走完人生最后的旅途,让亲人得到心灵的慰藉,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常有逝者亲属把她当亲人看待

生离死别,是陆晓君每天都要面对的场景。

“情感快要崩溃的时候,我会侧过身,擦掉眼泪,深吸一口气,平复心情继续主持。”陆晓君说,主持告别会时,她会尽量把自己的情感藏起来,以免影响到家属。

“面对逝去的亲人,家属会有不同的情绪,有嚎啕大哭的,也有默默流泪的。我们要把控好告别仪式的节奏,避免家属的情绪失控。”

有时,家属难以接受亲人的离世,拒绝确认遗体,还会试图冲上去抱住逝者。“这需要我们保持足够的冷静,提前沟通,倾听家属诉求,耐心做通他们的工作。”

告别会结束后,经常会有亲属抱着陆晓君痛哭。“虽然我们彼此不认识,但那一刻,家属能感受到我的真诚,会把我当作亲人看待。”

她遇到过老伴儿去世,妻子坐着轮椅来参加告别会。答谢亲朋时,老人坚持从轮椅上站起来,一个人撑着拐杖,给前来送行的亲朋鞠躬。她也曾主持过一位作家的追悼会。追悼会上,家属朗诵着老人写下的诗句,现场还播放了老人逝世前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段话,场面温暖感人。

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动人瞬间,总会触动陆晓君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让她对生命有着更深的感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世时,就应该好好珍惜,活好当下每一天。等到天人永别的那一天,留给亲人的,将是擦不干的泪水和无尽思念。”

从事这份工作近20年来,经常会有家属给陆晓君递上红包,表达谢意。但她都会婉言拒绝。“做这些事情,是我的分内之责。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希望在人生账本上,能够多记下一些行善积德的事情。”陆晓君说。

她希望有一天,能毫无顾忌地跟别人介绍自己的工作。如果有可能,可以多参加几场婚礼。

是谁最早把殡葬业引入中国的?

国传统观念,视生死是人生大事,不能轻率对待,而且仪式十分繁复。

古时,人逝世后会被送至庄房(停尸间)停厝待殡殓,还要请道士和尚来做法事,既不卫生又程序复杂。到民国时候,广州城外到处是庄房,而且因为没有遗体防腐设备,卫生状况糟糕透顶,非常容易成为传播疾病。

吴文波,广东台山人,在民国初到美公营生,之后当上了基督教的牧师,经常常主持基督教徒的葬礼。他觉得外国人的殡葬方式科学卫生,吊唁仪式肃穆庄严,再联想到家乡的丧葬习俗,十分落后,亟待改进,因此用心学习到了遗体防腐技术与殡葬业务,准备在中国推行基督教葬礼形式的治丧仪式。

吴文波借传教机会,到美国、加拿大等地向华裔宣讲改进中国殡葬习俗的必要,更于1919年的时候在美国发起了组织,筹集到股金毫银10万元回国内建立了殡仪馆。吴文波最终于1922在广州开设了“粤光制殓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最早开设的殡仪馆,殡葬中的遗体化妆整容和药物防腐,也是全国最早开设的殡仪服务项目。

最初,粤光公司只有6辆汽车,抬棺出殡只能靠人力。早期的火化炉是烧柴的,遗体放入炉后再锁上铁门,把钥匙交给家眷,事后再由家眷开门取走骨灰。为了适应用户办丧事的需求,粤光公司还提供寿衣寿具、仪仗、灵堂租用、棺木、火葬代办、坟地服务内容,只要在殡仪馆就可以把殡葬全部办妥。这种“一条龙”的服务方式被许多殡葬公司仿效,并被沿用至今。